杏彩体育

你的位置: 杏彩体育 > 业务范围 >
业务范围
莫言归来,12年前《蛙》鸣犹在,他的故事再次触动国人心弦
发布日期:2024-10-14 09:32    点击次数:196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2012年,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横空出世。他就是莫言。诺贝尔文学评奖委员会给出的颁奖理由是:“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、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”,他得奖的作品是长篇小说《蛙》。

莫言凭借强大的叙事能力,描绘了一副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。

小说《蛙》以新中国近60年农村生育史为背景,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年姑姑的人生经历,描述了国家控制人口增长实施计划生育的错综复杂的历程。

计划生育,已经成为一个“历史符号”,早就被时代的车滚碾压成尘封的胶片。

当下人口骤减,国家出台了“三胎”的生育号令,却依然像大海里丢进了小石头,几乎溅不起一点水花。如今低生育的现状,绝不是计划生育的结果。

计划生育无论在什么时候,都是一种合理的人口规划。只是,无论什么方针,都要从人性的角度,做出最符合人性的行为。

莫言的《蛙》,在12年前,轰动世界文坛。而莫言,也因此声名显赫,成为世界文学里最耀眼的星辰。

今年,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,人们惊喜地看到,莫言出现在国务院举办的招待会现场,莫言的出席,很快冲上了热搜。

这不仅是对莫言个人才华和成就的高度肯定,更是对他创作中吸收中华文化精髓,同时又借鉴西方文学表现手法的一种赞赏。这种开放与包容,是中国与世界的接壤,中国被世界看见并熟知,莫言功不可没。

图片

01

学历从来只是一张薄纸,真正的人才得拿成果说话。

莫言,原名管谟业,1955年出生在山东高密一户普通的农家。12岁时,他小学还未毕业,就开始务农。一年到头,每天在田地里起早贪黑,忙的累死累活。

在田间地头,他痴迷阅读,他哥哥的书,对他来说,就像宝藏似的,充满无限的吸引力。

《雷雨》《日出》《屈原》《林家铺子》,别人在一遍遍计算着工分,算计着一天几毛钱的收入,而他沉浸在这些书中,寻找到一个丰盈的世界。无端的,莫言滋生了两个“白日梦”,一个要上大学,一个是当作家。

对于一个地地道道土里刨食的农家少年,上大学,当作家,无疑是痴人说梦。

1973年,18岁的莫言成为县棉花加工厂的一名农民合同工。在棉花厂,有很多下乡的知青,知青们见识广,有才艺,这让莫言一下子就打开了眼界。

读书,会让你长出翅膀,走出去,会让你找到飞翔的方向。

1976年,莫言离开了高密,去了山东烟台当了一名解放军。在部队,他被图书馆浩瀚的书籍深深吸引,他如饥似渴,读得如痴如醉。他订阅了《人民文学》,认真揣摩文学作品的写法,他开始尝试写作。

图片

1981年,他一边当政治文化教员,一边开始创作。他终于在保定的一家《莲花》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《春夜雨霏霏》。

有人出道便遇见高人,莫言除了天赋异禀,他的第一任贵人竟是大名鼎鼎的孙犁。他是荷花淀派创始人,在当时,是炙手可热的文学大咖。

孙犁一看莫言的作品,两眼放光,他对莫言,一如伯乐与千里马的惊魂一瞥。他给莫言写下激扬评论,莫言拿着这篇小说和孙犁的评论,去北京报名“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”。

可那个时候,路途迢迢,莫言迫不及待前去报名,竟然已过报名期限。正在他万般沮丧之时,军艺文学系主任徐怀中出现了,他认定莫言日后一定会大有建树,果断招收了莫言。就这样,1984年,30岁的莫言走进了军艺大门。

若想扣响未来之门,必是胸有丘壑,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,就是那满腹的才华,展露的锋芒。

1985年,莫言在《中国作家》第二期发表了首部中篇小说《透明的红萝卜》。

这是根据他12岁在生产队出工,因为太饿,实在忍受不住了,偷了生产队的一根红萝卜的经历写的。

因为“偷”的行为,他被众人批斗,被父亲毒打,这番耻辱的记忆,让他刻骨铭心,他用“黑孩子”的视角,发出灵魂的拷问。

《中国作家》是中国最有名望的文学大刊,能被《中国作家》一眼相中,莫言的作品必是万里挑一。

果不其然,文章发表后,那个沉默,倔强又充满灵性的“小黑孩”一下子攫住了所有人的眼球,这篇小说很快惊艳了中国文坛。

图片

02

很快,莫言创作了新的力作《红高粱》,发表在1986年《人民文学》第三期头版。小说一发表,就引起巨大的轰动,《人民文学》因此“洛阳纸贵”,一本难求。

这年夏天,一个叫张艺谋的导演开始崭露头角。这一年,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一起飞到了“柏林国际电影节”他们凭借《红高粱》捧回了中国电影首次A级电影大奖——金熊奖。

他们分别是莫言、张艺谋、姜文、巩俐。

1987年,当张艺谋看完《红高粱》之后,眼中放光。他迫不及待地找到莫言。扬言要800万买下《红高梁》的版权,莫言喜出望外。

初生牛犊的张艺谋,野心和才华,早已写在脸上。他看中了《红高粱》,相信这部小说更能展示中国农村的原始与奔放,更能体现情感纠葛的复杂人性,更能凸显中国人反抗日本侵略的民族大义。

所以,他誓死要拿下。

要知道,1987年的中国,800块是一个工人二年的薪金,足够买一头大黄牛。

图片

张艺谋下了血本,用4万块种植了100亩高粱,又因长势不好,一把火烧毁了高粱。来年,他又重新种植,直到高粱繁茂,才开始了《红高粱》的拍摄。

80年代的中国,刚刚处在改革开放的风口,人们的思想还很禁锢,一部《红高粱》就那么明目张胆地走向了影坛,大胆的、自由的、原始的、奔放的生命热情,就像那一望无际的赤红的高粱,一漾一漾的,透着生命的昂扬和不羁。

这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创新,这一尝试,惊艳了所有人。《红高粱》一上映,引起了巨大的反响,一部不到二小时的电影,衍生了好几百万字的影视评论。

这是中国人的真实生活,这是中国乡土风情。影片不仅在国内引发了热议,在国际上也传得沸沸扬扬。

无论电影故事,还是电影画面,以及演员的表演,都无可挑剔,令无数人心神荡漾。

《红高粱》因为大胆,遭受了思想保守人士的严重质疑,但张艺谋忠于原著,迸发出中国人因各种礼教束缚的生命自由,因此,《红高粱》征服了国际影坛,吹响了中国电影进军国际影坛的响亮号角。

莫言,也因此备受瞩目。

一片如火的高粱地,残阳似血。我们看到了悲壮、看到了猩红。这是古老的中国最本真的生命脉动,是泱泱华夏不堪欺凌,勇于反抗的一抹图腾。

《红高粱》中,血染的天幕,赤红的高粱,以及高粱美酒,这都是中国人热气腾腾的生活,在这片醇厚的热土上,孕育着像血一样浓烈、蓬勃、向上的生命,这是敢爱敢恨,活得剔透,酣畅的中国人。

莫言用他最真实的笔触,写下最具本色的中国人。男人的雄性,女人的刚柔,在他的文字里,流露出率真、质朴。

而红色,是中国最浪漫最迷人的色彩,一如放荡无羁的生命,浪漫而炽热的爱情迎面而来。所以,莫言用《红高粱》奠定了他文学的丰碑。

至此,他走向更大的文学盛典——诺贝尔文学之巅。

图片

03

莫言的作品琳琅满目,除了享誉盛名的《红高粱》还有《姑奶奶披红绸》《白棉花》《师傅愈来愈幽默》《白狗秋千架》搬上了银幕。

其中由《白狗秋千架》改编的《暖》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。

莫言最具分量的作品《生死疲劳》《丰乳肥臀》《檀香刑》以及获得“诺贝尔文学奖”的《蛙》却因重重原因,未能搬上银幕,这种缺席,其实很让人失望。

莫言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,那就是把自己的血肉与灵魂耕织与自己的作品里。

他写了几十本书,塑造出成千上百个人物形象。但几十本书不过是其中一本的翻版,几百个人物不过是其中一个的种种化身。

这是莫言在他的公众号里说的话。他说,这本书就是那个让他初露峥嵘的《透明的红萝卜》,而这个人物就是书中那个没有姓名的黑孩子。

图片

这个沉默的黑孩子,忍受着难以设想的苦难,用幻像的能力,看到了旁人看不到的奇异和美丽的事物,听到了别人听不见的声音,所以,他感受了真实的世界,触摸到无数真实的人。

他用自己的眼睛开拓了人类的视野,他用自己的体验感知了人类的疾苦。

莫言说,这个黑孩子,是他又超越了他,是人又超越了人。

2010年.秘鲁作家诗人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。2011年6月,略萨到访中国,在社科院与中国作家见面。

他万万没想到,和他见面的中国作家莫言会接替他的荣耀,成为2012年的诺奖获得者。

前一年,莫言还是略萨的粉丝,一年后,他与略萨竟然肩并肩。

2012年12月8日凌晨,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里礼堂里,开始了他的演讲。他的主题是《讲故事的人》

那一刻,全世界为之瞩目,莫言成了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籍作家。37分钟的演讲,莫言讲的朴实、生动、深刻,令在所的所有人为之欢呼鼓掌,掌声雷动,长达1分钟。

莫言不只是莫言,他代表中国。这经久不息的掌声不仅是送给他的,更是献给中国的。

一时间,莫言让无数中国作家仰止。但随之而来的,除了赞誉,还有一些争议。

那年,莫言得了800万瑞典克朗,折合人民币约750万元。

不知是嫉妒,还是心有不甘,有人抨击莫言作品名不副实,甚而有些地方有抹黑中国的嫌疑。文坛乱象,多年来,一直层出不群。早在《丰乳肥臀》出版时,中国文坛就因为这一书名闹得一片狼藉。

有人说,这书名有失体统,但莫言坚持用这个书名。因为他觉得只有这个词,才能准确体现小说的精神内核,和对母亲的讴歌。

在他的坚持下《丰乳肥臀》获得了“大家文学奖”,领取了10万的奖金。

那时候,莫言声名远扬,很多不良盗版商用莫言的署名,出版一些低俗刊物,这令莫言苦不堪言。

但莫言的名字,在中国文坛,独树一帜。

这让写下《活着》的余华也赞不绝口:“莫言的小说,是反精英道路,他的反精英,不是乌托邦式的,也不是空中楼阁,他用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调,一直讲真相。”

对啊,这一语中的,正吻合了莫言的誓言:“一个作家,最重要的品质,就是敢说真话。”

在董卿采访他时,他说:“文学是关于灵魂的创作,是摸不到看不见的,却是能感受到的,我们作为读者,就潜移默化受到作品与作家的影响。”

当读者向他提问:“Al的出现,会不会让文学岌岌可危”时,莫言说,科技的进步给文学插上新的翅膀,但作家独具的个性形象、思维、情感是Al无法替代的”。

Al非常厉害,我们不可轻视。

只有当人具有不可替代性,才会有专属的价值和成就。

图片

END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

图片

●《我的天才女友》:明知尼诺渣的不行,为何莱农依旧紧追不放

●《我的天才女友》:在残酷的环境下,女性想要成长,不仅要冲破世俗的限制,还要对环境有清醒的认知

●读懂了黛玉葬花,也就读懂了整部《红楼梦》

●《瓦尔登湖》:能让人内心获得滋养的方式,并不是反复劳作,而是回归自然

作者丨月亮河,媒体文写手,《有故事的人》《书报文摘》《涂磊》《阿侬文化》《摆渡人》发文三百余篇。签约多家平台。发文数百篇。擅长热点、观点、故事文、书评、影评。传统纸媒发表多篇散文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